摘要: 石油焦,對于大眾來說,這是一種陌生的燃料。更讓人陌生的是,石油焦燃燒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卻比煤炭還高,是一種比煤炭更骯臟的燃料。
石油焦,對于大眾來說,這是一種陌生的燃料。更讓人陌生的是,石油焦燃燒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卻比煤炭還高,是一種比煤炭更“骯臟”的燃料。
但是這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也沒有將石油焦排放納入溫室氣體估算或污染減排計劃之中。北京卡耐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氣候和能源政策方面的專家王韜表示:“中國的決策者們也沒有充分認識到石油焦使用的激增,關于國內石油焦消耗的數(shù)據比較缺乏,且非常不透明公開。”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的努力將有可能因為這種未受監(jiān)管的燃料而毀于一旦。
近80%自產
石油焦是由延遲焦化產生的黑色固體,是一種廉價副產品,被稱為“油桶的底部”。根據結構和外形,石油焦可以分為針狀焦、海綿焦和彈丸焦。
總體來說,原油越重,煉制后殘余的渣油越多。使用焦化裝置裂解渣油中的碳氫化合物大分子后,原油越重的渣油將帶來更高比例的石油焦。
中國消耗的大部分石油焦是在國內生產的,其中大約一半的石油焦品質較高,通常用于不涉及燃燒的金屬制造工藝。但是,另一部分含硫和重金屬成分較高的石油焦則越來越多地被用作煤炭的替代燃料,這類石油焦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美國。
有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2013年中國燃燒的3300萬噸石油焦中大部分來自于中國的煉油廠,但是有700萬噸來自于美國,是5年前出口量的20倍。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數(shù)據顯示,美國向中國出口的石油焦從2008年的35萬噸躍升至2009年的240萬噸,2013年則達到了驚人的700萬噸。如今,美國對中國石油焦出口量占中國石油焦進口量的75%。而出于各種原因,美國本土的石油焦使用受到了很多限制,被視為廢料,與此同時,美國向中國出口的石油焦在顯著上升,因此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硫石油焦消費國。
王韜介紹,其中,中國石油焦產量的一半以上都來自于國有石油公司,主要是在煉油領域長期處于主導地位的中石化。但在2011年至2013年期間中石化的石油焦生產量逐漸下降,而石油焦進口和地方煉廠的產量則分別上升了93%和18%。
比煤更臟
在中國,石油焦正默默地成為煤的廉價替代品。
由于其價格低廉,而且熱值與煤炭相當,石油焦常常被用作工業(yè)燃料。隆眾石化網分析師李云霞介紹,其中,彈丸焦以及一部分高硫海綿焦一般是由高硫、高瀝青質的渣油生產,只能作為燃料,用于發(fā)電、水泥、玻璃等工業(yè)。
在工業(yè)爐中,石油焦的用處和煤炭一樣,然而它在某種程度上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卻比煤炭還高。石油焦含有諸多污染物,其中,含碳量超過90%,是所有石油產品中最高的。每百萬英熱單位(BTU)高達104.5千克二氧化碳當量,石油焦燃燒排放出的溫室氣體比煤炭還高11%,幾乎是天然氣二氧化碳排放的兩倍。
燃燒石油焦還會產生更高含量的硫以及各種重金屬污染物,其中包括汞、砷、鉻、鎳、鎘。石油焦的含硫量較高,通常高于3%,有時甚至高達6.5%或7%,在燃燒時還可能會釋放二惡英、氯化氫和氟化氫等污染物,具體取決于石油焦原料的化學成分。
隆眾石化網分析師李云霞介紹,二氧化硫以及重金屬的排放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眾所周知,目前中國每年都有一半的時間被霧霾天氣所籠罩,這其中自然少不了石油焦燃燒排放物的“功勞”。
然而,石油焦在未燃燒并儲存的情況下一般被視為惰性物質,但也還可能通過懸浮塵埃釋放污染物。
要從源頭遏制
雖然石油焦燃燒所產生的污染比煤炭高,但中國政府并沒有認識到石油焦是污染物排放的一個主要來源。此外,有關中國石油焦消費的數(shù)據目前還非常缺乏,而且很不透明。
王韜認為,人們對石油焦的關注較少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煤炭在中國能源中的主導地位。2013年中國的煤炭消費接近40億噸,而相比之下,僅3300萬噸石油焦消費顯得無足輕重。
中國的決策者未來如何管理石油焦的需求和使用,不但事關中國國內空氣污染治理的努力,也關乎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國際承諾,還將會對全球能源市場帶來影響。
據隆眾石化網分析師李云霞介紹,在歐美發(fā)達國家燃燒高硫焦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他們將這些高硫焦以低價出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然后再花高價從發(fā)展中國家進口煅燒以后的低硫焦資源。因此,作為工業(yè)發(fā)展的代價,這些高硫石油焦就被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源源不斷地運往國內。據某進口商介紹,進口石油焦的費用主要在運費和3%的關稅、17%的增值稅上,實際的采購價格相當?shù)汀?br />
目前,為了保護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存環(huán)境,中國已經做出各種努力,對石油焦加工使用企業(yè)的脫硫要求也進一步提高。但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高硫焦資源的使用,隆眾石化網李云霞認為,調高進口石油焦稅率將是減少高硫焦資源流入的最好途徑。(能源新聞網)